欢迎光临大地国石 | 担保交易,退换无忧
登录 注册 客服电话:010-64180388 微信:gswxiaotai 关于我们
宿州乐石文化的复兴(一)
发布时间:2016-05-18

以乐石砚为袱体的宿州乐石文化,虽有零星文字记载于国内外文献,但是,由于历史沿革、地理归属的演绎变迁,给后人解读它的史迹造成了很大困难,加之明清以来乐石雕刻技艺的失传,乐石文化由显渐隐,线索不明,的确令人惋惜。所幸,新时期以来,宿州乐石异彩重现,乐石文化也迎来了它的复兴。
                                    乐石文化的历史渊源

        据传,宿州乐石在春秋时期即被采用,但清晰史料难觅;今探宁宿州乐石文化的源头,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起码可以追溯到秦,但就这条记录来看,秦时的乐石,为秦始皇喜爱,不是做乐器,而是用于立石刻碑。
        《史记·卷六·秦始皇木纪》中载: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峰山。立石,与鲁诸濡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
        司马迁说的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至山东的峰山,刻石“颂秦德”。此碑为丛相李斯篆体书写,高218厘米,宽84厘米,原石已被战火焚毁,今从宋代原石拓木及西安碑林摹本重刻碑所知,石碑取材应为宿州乐石: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一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关于此石碑的石材来历,唐代御史台幕僚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八·峰山》中做了解读:刻此乐石。学者不晓乐石之意。颜师古《匡谬正俗·乐石》云:“谓泗滨磐石作此碑。始皇与琅琊、会稽诸山刻石,皆无此语。惟峰山碑有之,故知之也”颜师古欲为乐石正名,却记为泗滨磐石,结合《汉书》“彭城梁水(安徽宿州)北部至泗水,出乐石、磐石、美石”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是宿州乐石担当了秦始皇东巡立石“颂秦德”的社稷重典大任。这也是迄今有关宿州乐石的最早文字记录。
        而实物遗存表明,宿州乐石的制砚,当始于汉。
        砚的产生,随汉时纸、墨而来。东汉末年的《释名》是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为刘熙所著。书中将纸与笔、墨、砚相结合而论述,指出:“笔,述也,述者而书也;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墨,晦也,言似物晦黑也;纸,石氏也,谓平滑如砒石也。”后人沿承刘氏之说,将笔、墨、纸、砚合称为“文房四宝”。
        “四宝砚为首”,而石砚更是砚中的佼佼者。我国石砚的历史悠久,在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等处新石器遗址,都曾发现砚的早期雏形:石质“研磨器”。绵延发展至当代,前后出现了浩人的砚台系列:瓦砚、陶砚、玉砚、铁砚、漆砚、木砚、瓷砚、铜砚、泥砚、石泥砚、砖砚、天然石砚等等。其间出现了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洮河的洮砚、河南洛阳的澄泥砚、安徽宿州的乐石砚、山东青州的红丝砚等传统名砚,这几大名砚中,除澄泥砚外,均为石砚。
        据曾经参与乐石产业立项的宿州学院退休教师任启华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宿州桃园矿区一汉墓里,曾出土一方青色乐石砚,上雕螭龙,三足,盖为黑色。这方螭砚,现藏安徽省博物馆,这是宿州乐石制作砚台的最早遗存发现。
        南唐至宋,宿州乐石的姊妹石灵璧奇石辉煌耀眼,李后主、米芾、宋徽宗看重的“灵璧研山”,演绎出了一场宿州石文化史上的千古绝唱,而此时的乐石砚也不甘寂寞——南唐至宋出现的宿州乐石砚,因质地好、耐磨、易发墨、易保存等特点,深受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喜爱,载之于中国古代名砚之列。而乐石砚的受重视,除了它具备其他名砚所有的特性外,还具有观赏性:色泽、外形、雕饰及声音、触感等等。
         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与文人学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是中国书案艺术的瑰宝。曾经提出著名灵璧石论“石文而丑”的苏东坡,作为一代文学、书画大家,对宿州乐石砚更是卡分珍爱。古文传载: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苏东坡时任徐州知州,距乐石产地近在咫尺。一日,苏东坡约宿州知府到褚兰山墨峰岭一带,请当地砚工制作了两方乐石砚:一方为玉蓉瓦形乐石砚,上刻铭“金声玉质,世垂于珍”,后刻有“石渠阁瓦”印样;另一方为栗黄色瓜形乐石砚,砚背刻有“眉山苏轼记”。
        近千年之后,这两方古砚分别在四川和湖南被发现,特别是“瓜形砚”,石色栗黄厚重,玉质油然,因形制砚,其瓜叶、藤须,均浅浮雕刀法,传神达意,古朴自然。这方乐石名砚,也给我们储存了宿州乐石丰富的文化气息:宋时,人们对乐石砚的色彩、纹理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甚至成了一种追求;文人砚,重品位,讲文采,雕刻铭文,刀痕不外露而内含,似神来行笔,仙来运刀。所刻之铭文“眉山苏轼记”,与原作书法完全一致,结体笔锋丝毫不差。苏轼所藏乐石砚的现身当世,佐证了乐石砚在古代的盛名。
        宋代是中国制砚史上的辉煌时期,各种优质石砚相继出现。这期间,有关砚台的书籍如苏易简的《文房四谱·砚谱》、米芾的《砚史》、高似孙的《砚笺》等,在这些叙述名砚的著作中,都留下了宿州乐石砚的身影。宿州乐石砚和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等古代名砚一起,共同构成了该时期中国砚文化的繁荣景象。
        苏易简(958—997年),四川中汪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庚辰科状元,后任翰林学十、参知政事。此公文采出众,善书法,以文章留名于世。著有《文房四谱》一书,叙述四种文具的品类和故事,并将笔、墨、纸、砚封为四侯:纸为“好畴侯”,笔为“管城侯”,墨为“松滋侯”,砚为“即墨侯”。在此书中,苏易简留下了对宿州乐石、乐石砚的赞美:乐石砚,产于宿州,砚润腻,发墨,无石脉。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有关宿州乐石砚的记述。
       《砚谱·一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无撰者姓名,南宋人所为),入录《宋志》《四库全书》,书中“诸州砚”一篇,谈到乐石砚时,基本沿用苏易简观点:宿州出乐石,润腻,发墨,但无石脉。
      《砚笺》为宋代校书郎高似孙所编,书中引用米芾论石砚语:宿州乐石砚,润腻,发墨,无石脉。
        我们不能苛求古人的评论乐石过于简单、重复,那时的石谱、砚谱,多是简明扼要、沿袭古论、阐述己见,绝少长篇大论。这种论石、论砚的简约风格,一直延续到明清。
        明清至近代,宿州乐石制砚其名不显,乐石雕刻技艺几近失传,文献记载也是寥寥数语,但乐石砚作为传统名砚,仍为该时期各家石谱、砚谱记述。明代《遵生八笺》记载砚之出处时,同列宿石砚(此砚所指不详)和宿州乐石砚;清唐秉钧《文房四老图说》石:乐石砚,此砚出宿州;清光绪年间《宿州志·石之属》载:“松石、磁石;乐石砚,宿石砚”;民国马丕绪《砚林脞录》列举诸砚时,将灵璧山石砚的时代定为唐,乐石砚列为宋;日本人饭岛茂于昭和十年(1935年)编著的《砚墨新语》中记载道:“宿石又名乐石,产于宿州......宿州乐石砚润腻发墨良。”
        就以上史料,可以想见,宿州乐石、乐石砚曾经有过它的辉煌,制国典大碑也好,制文房器具也好,乐石文化,曾经是中华古老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宿州石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它自宋以后,史迹渐微,除了乐石砚本身的消费过于集中在文人雅士的书房几案以外,宿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当时的政治、军事活动也有极大关系:宿州乐石与灵璧石产地毗邻,又同属一个山系,条件所限,使得当年的探明储量不多,为保证宫廷、庙堂之用,历代统治者对其控制甚严,民间不得私采;宋代中期,宋金对峙,宿州又处于宋金“分界线”的中心位置,旋得旋失,宋金“符离鏖兵”,继而“隆兴和议”,宿地尽归于金,备受拉锯战争之苦;至元明,宿州又遭浩劫,连年罹兵,至今民间尚传“三洗凤阳府,九洗南宿州”之说;加之长期的水早蝗灾侵袭,运河淤塞,“居民岁岁逃亡,十不存五”,经济文化破坏酷烈,别说黎民百姓为避天灾人祸流离失所,就是书画家、乐石雕刻技师也在劫难逃,乐石砚的制作和欣赏,在当时,也只能是一种豪华的奢望。
        自然界的物种可以灭绝、消失,但文化的生命力是长久的,它与历史同行,载于文,传于世,铭之于人心,继之代代,它可以有一时的起伏波折,但不会断流。源远流长的乐石文化也是如此,当新时期来临,人民当家做主之日,国运昌盛之时,乐石文化终得以复苏振兴。

热门文章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1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11 科普小知识
客服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