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大地国石 | 担保交易,退换无忧
登录 注册 客服电话:010-64180388 微信:gswxiaotai 关于我们
灵璧石之美学要素内涵(一)
发布时间:2016-05-19

一、形体美

        赏石美学是视觉艺术,它是以天然石块为主要观赏对象,因之石体美是观赏石的首要条件。一石到手,先观其形,首先让观赏者从石体上获得美感,才能见石心动,开始引发赏石兴趣,进而心石交融,从而渐臻审美意境。石体美是诱发赏石者的审美开端,因此,它是观赏石的重要因素。灵璧石形体瑰丽多姿,各具特色,现以其体积特征、结构特征、造型特征等几个方面分述如下:
        ① 灵璧石以其形体株块大小而论,约可分为园林石、供石、手石三种:
        1 、园林石:我国造园历史悠久。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巡狩各地名山大川,对奇石异卉至为殊爱,以致在他建造阿房宫时置石颇多。汉之上林苑,风行景从,造园艺术亦采用山石点缀手法,被后人效法为“秦汉典范”。古往今来,无论是皇家御苑,还是民间宅园,凡属名园都是得山水性情。水得山势,山因水活。所以叠山理水是造园艺术的第一要素,灵璧石大者高广十余米,重可百数吨。此类为园林造山佳石,立石成景,山势磋峨,峰峦巑岏,有大山之势;佐以佳木怪箨,峰峦掩映,松柏隆郁,扶舆之气磅礴郁积,益加峥嵘窈眇。游者优游其中,如在五湖杳霭间,咫尺山林,灵踪化人,令游之忘倦,寓之忘归,居之者忘老,有洞天福地之享。其次第者,可度其尺寸大小,并以石之立、斜、卧、悬之势,因地因势制宜,可分别置作“园林山”、“庭院山”、“厅堂山”、“水池山”、“回廊山”、“书房山”、“内室山”、“壁山”、“楼山”、“阁山”、“窗山”等,亦可作为小丘蹬道,河溪步石、装点池塘驳岸,点缀草坪嘉树,给人以自然野趣,诗情画意,油然而生。游人足临碧苔之蹬,步履“太液”之池,若蓬瀛之在兹,恍尘寰之殊隔。使人怡目骋怀,身心得到陶冶。此类均为园林石。
         2 、供石:供石又称“贡石”或“石供”,从苏轼赏石名著《怪石供》书名衍化而来。一个“供”字道出了赏石者的心态,有如宗教礼供之虔诚,对石之美有极高的尊崇之意。灵璧石人供,一尺至二尺以内者为最佳体量,斋窗可供,几案可设,更移方便。灵璧石只要体量适宜;瑰奇可爱,无论立卧曲欹,皆可人供。或肖形状物、或玲珑剔透、或顽质拙态、或形奇意远。一经选得,配以檀趺,置于幽窗几案。闲暇对坐、一瓯清茗,神趋其中,但觉层峦叠拥,烟云秀出,人物鸟兽,若静若动,将踊将骞,诗情画意,袅袅侧畔,令人迁想妙得。赏石家情感移人,物我两忘,即时遁迹金堂玉案之外,不窗神游洞天福地之间,进人逍遥太清的审美境界。
         3 、手石:手石又称“把玩石”,指石体巧小而谓。或玲珑盈握,或苍润半把,书案可置,怀袖堪携者称为“手石”,当年米元章袖藏之石大率如此。我国文人雅士,格高致远,以造化为灵,文房用具扬弃人工,对灵璧石天然小品,刻意搜求,爬山疏涧,袖一片而归,置之几案笔砚间,朝夕耽玩,幽情自赏,心悦神畅。其砚山、砚屏、笔格、墨床、镇纸之属,多假于灵璧手石为之,色色超绝。一经获得,千金不易。米元章以径才八寸之灵璧研山换得甘露寺旁一晋唐古基,传为千秋佳话。
        ② 灵璧石以其形体结构而论,约可概括为“瘦、透、漏、伛、悬、蟠”等美学特征。
        瘦:灵璧石肌体结构填密,瘦骨劲挺,夭矫蟠曲,鹤形龙势。或亭亭玉立,或歧枝槎牙,或如人之奋拳叉腿之姿,或具楚腰舞袖之态,亦或呈龟头、鹤颈、凤尾、鹿茸之状,矫健挺拔。
       透:灵璧石有的石体岩穴洞壑,千孔万窍,剔透玲珑。隔石不碍风,对面可窥景。通体如同筛穴、窗棂,此谓之“透”。
        漏:“漏”和“透”同为灵璧石玲珑型形体特征。灵璧石常见的洞穴,有横向的穿透洞,即为“透”的特征;洞穴上下贯通,即为“漏”的特征。横竖洞递相贯连,一孔见而多孔现,形成婉转相连,洞洞相通。因此古人取体态玲珑之灵璧石覆于香炉之上,常使室内烟云缭绕,终日不散。
        伛:即灵璧石体呈伛楼弯曲之状,或如人之躬身揖拜,或如长桥卧波,或如新月出林。似欹而正,斜中有稳,具有曲线之美。
        悬:取如竿悬物之意,这是灵璧石常有的形体结构特征,如同悬胆、挂角、垂乳、佛掌、华盖、舟篷、避岩等状。
        蟠:即形体盘卧之石。此类石多为平远山形石,或如动物踞卧,或如石床平躺。此类石背有黄沙纹,必须卧置生势,有时会有绝妙效果。若是山水造型,群山逶迤,峯峦起伏,其与山水画诀中“远山无树”“带砺山河”理论相一致。
       “瘦、透、漏、伛、悬、蟠”为灵璧石形体美学之概括。前三者为宋代赏石大家米芾对石体结构特征之成论。米后数百年,赏石家对灵璧石形体特征不断发现和总结,形成后者之新论。综上所述,“瘦、透、漏、伛、悬、蟠”为灵璧石形体美学之精辟概括。
        ③ 灵璧石以其形体造型而论,可分为具象石和抽象石两大类:
        1 、具象类
        具象石又称象形石,就是自然石本体肖形状物,妙造天成。使观赏者通过观赏而直接进入奇中见美的玄妙境地,从而陶然于自然石体的审美之中。欣赏具象石是我国传统审美意识之一,而且渊源久远。如我国各地的名山大川大都有为人津津乐道的象形石,而且大都有一段玄妙绮丽、娓娓动听的传说故事:如与大禹治水故事有关的涂山“启母石”,与书圣王羲之故事有关的“笔架山”,以及长江三峡的“神女峰”、华山的“玉女峰”、庐山的“五老峰”、黄山的“梦笔生花”等等。古往今来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为名山大川增添了无限的绮丽色彩和无穷的向往魅力。象形石是中国人喜爱的审美情趣之一,它源远流长,是原始先民们感性直观思维“自然主义”审美观的产物,因之它一直为中国赏石美学传统习惯,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
        灵璧石具象石较多,飞禽走兽、花草虫鱼、山水人物等等,包罗万象。形象生动的具象石,对于初次涉猎石玩者具有一定的魔力,但这只是对灵璧石审美的初级阶段,应该“遗貌取神”,进一步向灵璧石高深审美层次升华。
        山水景观石亦属具象石,在灵璧石中比例很大,这是灵璧石的突出造型特色。灵璧山水景观石为古今文人雅士津津称道,并为之痴迷倾倒,它的文化品位、美学涵量与其他象形石却大相径庭;它是恒古恒新,久看弥珍的灵璧石高珍供品。
        山水景观石在中国赏石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2500年前的孔子就说过:“仁者乐山”,为中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山水文化,故自然山水也以此不断地被“人化”而异常博大精深。他们把人间的“真、善、美”寄意于自然山水,赋予深广的文化意蕴。唐代的山水诗,宋人的山水画,对山川自然之美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故而山水之思,山水之情,已形成了中国赏石文化独特的审美意识。宋代文人的赏石文化也逐渐地从“瘦、透、漏、皱”等抽象美学中解脱出来,并又从中推出对山水供石的情趣与理念。清代名僧、著名画家石涛曾说;“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 … … 山川与予神遇而机化也。”画论偈语,为我们解悟了山水供石的审美心理。以山的那种顶天立地、嶙刚磋峨、气傲苍穹的气质去启动赏石者的灵扉,激扬人们的理智,从中悟出君子、大人,中正、耿介、坚韧、挺拔种种道德内涵。以石比德、守志不移,人品道德藉以升华。灵璧山水景观石蕴量宏富,晖丽古今,它在中国赏石文化中显示出无穷的魅力。
        山形石具有“一拳之小,当千仞之高;片掌之大,体百里之迥”的意境。灵壁之山水景观石,为峰(形尖者),为峦(形圆者”)、为岩(悬石者)、为崮(台石者)、为岫(有穴者)、为壑(两山夹道)、为坡(山脚低斜),天池、水涧、拱桥、卧沙皆具。神趋其间,必有所得。山峰造型,或孤峰傲立,或两峰相依,或层峦叠嶂,或剑峰插云。独峰者磋峨险兀,多峰者揖让有致,群峰者参差错落,平远者连冈横陈。山有远近,色分四时。意远者,如淡墨一抹,形如眉黛。形近者,景物尽现,如在瞻履。诸如峰顶之聚散,岩窦之纷措、谷壑之纤旋,皆可俯睨而得。至若石磴云阶,透穴洞天,白云烟树,飞瀑流泉,皆可俯拾指顾,尽收眼底。天造神诣,楚楚可人。若南唐后主之“灵璧研山”,宋徽宗所宝之“山高月小”,米元章袖中所藏“天划神镂”之奇者,亦可觅其踪影。灵璧山水景观石,咫尺山林,给赏石者以可行、可卧、可游、可居之奇想,极尽游遨之趣,观赏者不啻神游洞天福地间,尽享自然山水之乐。
        2 、抽象类
       “抽象”或称“意象”,与“具象”相悖。“抽象”不强调客观物象,而以简约雅逸的美学趣味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苏东坡曾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苏东坡是著名的画家,也是赏石大家,画论与赏石理论殊途同归。对于具象石看上去一目了然,或曰“像猫”,或日“像狗”,没有高层次审美语言,如果一味追求,则嫌媚俗。当然欣赏“形似”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意识,但就艺术欣赏而论,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神似美高于形似美,抽象美高于具象美,抽象石即似是非是,朦胧恍惚,但其中潜在着迷人的魅力。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抽象石乍看起来似无“物象”可征,若情感移人,精神幻化,“物象”避出。欣赏抽象石正是对具体“物象”之“有”的超越。艺术大师黄宾虹说:“造化,天地自然也,有形影常人可见,取之较易;造化天地,有神有韵,此中内美,常人不可见。”黄宾老与《道德经》的论点相一致。欣赏抽象石是赏石美学进于成热而臻于极致的审美深层。灵璧石抽象美的要素很多,无论是大块或小块,单色或多色,纹理与图案,都可以选出幻化冥杳的画境,催人浮想联翩,令人迁想妙得,给人以梦幻神诣,妙趣横生的享受。
        灵璧石无论是“具象”或“抽象”均有佳品,在选石时要以“真、善;美”为准则,不可执见偏颇,厚此薄彼,失掉收藏佳石的机遇。

热门文章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1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11 科普小知识
客服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