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大地国石 | 担保交易,退换无忧
登录 注册 客服电话:010-64180388 微信:gswxiaotai 关于我们
六十年代的寿山石雕——特殊时期的特殊作品
发布时间:2016-05-14

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中国大陆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中国人民蒙受了沉重的政治灾难,文化艺术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寿山石雕艺人和石雕艺术也在动难逃。寿山石雕传统题材作品,几乎全部被划入“封、资、修”范畴,民间喜闻乐见的雕品,也被列为“四旧”,统统在砸烂之列。在暴风疾雨的“文革”初期,一下子砸碎了众多石雕艺人一生心血结晶的数以千计的雕刻艺术作品,一些久负盛名的石雕艺人被加以“反动权威”和“牛鬼蛇神”等莫须有的罪名,关入“牛栏”,不时遭到了批斗。

雕刻作品的生产和创作,必须按当时许可的政治模式进行。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石雕作品就不足为奇了,如有特定象征意义的作品——高大的工、农、兵形象等。到了“文革”后期,还陆续增加了一些被肯定的革命历史题材,如二万五千里长征等。1975年,由郭功森、林寿甚、林发述、林元康、林廷良、施宝霖等六位艺人合作了《长征组雕》七大件。他们曾到红军走过的长征路上体验生活,搜集素材,历时两年多,完成雕制任务。作品由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这也是寿山石雕史上的一件大事。1978年,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入闽与古田会议50周年,由郭功森、刘爱珠等七人,运用圆雕、浮雕、透雕等综合技法,在七块大的高山石上创作了《红色闽西组雕》。雕师们集体设计、精心雕琢,历时经年,创作了此组雄伟秀丽的革命圣地作品,被喻为立体的山水画。这是“文革”特殊时期又一组特殊形式的突破性石雕作品,后为福建省博物馆。

这一时期流行的“样板戏”内容,也被作为寿山石雕的题材。戏中的李玉和、李铁梅、沙奶奶、阿庆嫂、杨子荣等人物形象,一经创制成石雕样品,便予以批量生产。一些雕刻艺人从长期雕制传统人物,突然转向雕制现代人物,技艺上有一定困难,但面对着不可抗拒的硬性政治任务,也只好硬着头皮去做,因此内心总是如履薄冰那样地担惊受怕,深恐飞祸临头。然而也出现了一些唯有这个时期才有,而其他时期所无的优秀革命人物作品。如工艺美术大师林发述擅于雕刻仙佛、罗汉、老翁之类的作品,而他在1975年却成功地创作一尊“女民兵”雕像,充分体现了“飒爽英姿五尺枪”、“不受红装爱武装”的豪情壮志。那颇为准确的人体比例和现代服饰衣褶的妥切处理,都说明老艺人经过“逼上梁山”之后,也学得了一手刻划现代人物的技巧。青年艺人阮章霖雕刻的《知识青年在农村》,刻划了三个女知青在田头小憩的情景,人物面部尚未脱古换今,动作也略显牵强,人体比例也不尽准确。这种作品出现于当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时过境迁,事后再来观赏这件作品,便会使人想起毕加索和凡高的现代印象派的风格来,人们会问“他们的画风不是也在似与不似之间吗?”因此,这件有关知青的作品,也获得石雕界同仁的认可,成为一件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特殊环境下出现的历史作品,尤其是因为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益加珍贵。

热门文章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1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11 科普小知识
客服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