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大地国石 | 担保交易,退换无忧
登录 注册 客服电话:010-64180388 微信:gswxiaotai 关于我们
美学大师王朝闻:奇石不是艺术品
发布时间:2018-08-21




奇石美学的典论

——读王朝闻先生《石道因缘》

欣赏奇石的美,是改革开放以来勃然兴起的审美文化现象。 如果说宋、明等时期,奇石只是文人雅士的“玩物”,解放后曾批判 其使人“丧志”,那么今天已成为 大众审美文化活动,甚至成为产业了。

这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以来石文化不断发展的趋势,是魏晋以来奇石审美文化的复兴,是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现象,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拓的审美新领域和新成果。

人们发现、采集、经营、加工、 收藏、鉴赏、品评、研究奇石,主要是它具有审美价值。但什么是奇石或观赏石的美?如何正确地、深入地去欣赏美?奇石美和艺术美有什么同异?此类涉及美学的问题,这些年都一直争论不休。带着古典主义美学观和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人,都纷纷陈述己见,发表文章和出版专著来解释奇石的美和美感,也有直观唯物论美学的阐释。据我所知,还没有人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美学和审美心理学对此作过全面的论述,如果说有,那就是当代美学大师王朝闻老先生在2000年出版的《石道因缘》。

王老以九十高龄撰写的这本著作,可以说是他一生爱祖国山水之美、奇石之美的结晶。

王老酷爱赏石。在《审美谈》、《审美心态》、《再再探索》 等著作中,已有许多篇章论述石头的美和美感问题。不过,那大都是对黄山、泰山、三峡神女峰、云南石林等大自然奇峰异石的审美评价和心理感受描述。而《石道 因缘》则是较系统地、深入地对观赏石作本体论和鉴赏论的探 讨。例如说什么是“石道”、观赏石(或奇石)有什么特征、观赏石 艺术性与艺术品的同异与界限、 奇石审美的心理机制与活动、观 赏石的形式与内容、意象和意境、 观赏者的素质等等。全书一些篇章是以对话形式写成,有散文的描叙与抒情,也有轻快的驳论与批评,但均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绝无高头讲章的霸气,特别是他渊博的知识、精到的观点、微妙的心理活动陈述,令人折服。他以实践美学的红线,穿起六十五颗 (节)美石之珠,令人惊异其夺目光彩。

什么是“石道”?王老说:所谓石道,正是指观赏对象(物)自身,以什么特征与欣赏者的兴趣 (心)相适应;观赏者通过什么条件可能悟出石头之美,建立心与物之间的审美关系。”简单地说就是“心物(主客)契合”才产生的审美感应。用王老在扉页上的诗讲就是:“石居人外,人在石中;相击相和,创造对方。”这一观点,可以作为本书的论纲。

石头或者说奇右、怪石、美 石、顽石、观赏石,不论是巫山的 “神女峰”、黄山的“猴子观海”、 云南石林的“阿诗玛”……等人 自然景观之石,还是园林中的太湖石,抑或室内陈设和掌中赏玩之雨花石等等,以什么特征与人心相适应而产生美感呢?那就是形态、色彩、斑纹、质地四个审美 因素,王老说,至少有一两种才能显示出美。因为这些自然生成的审美形态和艺术美相接近。他举出一枚有棕黑色马形象的长江卵石说,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 所谓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之美,人画的马未必—定比这一石斑更有神”因为“它也有一种庄重与自尊的人的神态。”石斑纹的马(物)象征着人的神态,这就与观赏者心中人的生命运动的神态美的意识相契合,因而对马的神态就产生了美感。所以主客体契合形成的审美关系名曰“石道”。人与石既然不假思索构成了审美关系, 犹如贾宝玉一见林妹妹好像“早有宿缘”而生爱和产生审美愉悦了。

石种:兴山长江卵石;规格:26cm×9cm×7cm

人与石一旦形成了审美关系,奇石就使人产生审美想象或幻想,使石染上了主体精神、情感色彩,仿佛成了艺术品,耐人寻味不己,所以有人呼之“艺术”。王老在书中十多次申述不同意这种定位。他说:“凡是未经过人类加工的观赏对象,包括具有审美作用的石头,不论它的形体、色彩、 斑纹、硬度(即上述的质地)多么接近动人的艺术,我只承认它们具相对意义的艺术性”而“不是 艺术品”。“性”和“品”的含义 是不同的。不过,他在《自然生成》一节中又说:“从耐看的角度来说,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摹仿之作,恐怕都不及顽石的审美特征经得起时间考验,因为顽石固有的多侧面、自然天成的美,为观赏者提供了不断有所发现的基础”如此看来顽石又有“巧夺世工” 之妙了。可见,美石的艺术性又不是绝对不如摹仿现实的艺术品 了。这就是思维的辩证法。

石种:内蒙红碧玉;规格:18cm×23cmxl6cm

是不是自然生成的奇石由于整体上不完全,有缺陷才不如艺术品呢?有人出于爱石情深,对不完全之美名曰“缺陷美”,我一直反对这个词。缺陷本质上是丑,是不美的贬义词,但道理上却说不清楚,因为维纳斯是断臂的。外国许多雕塑家或许感到不完美而设计了种种方案,使残肢变全肢,结果都失败了,似乎断肢更美。原因何在?读了王老的著作,我终于明白,整体——不完全,就能给欣赏者——审美主体提供极大的想象空间,让人们按自己的审美想象去再创造。一千个欣赏者会有一千个全肢的审美意象,以满足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王老说,这就是主体“精神对象化”,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对断臂的维纳斯女神如此,对一切有残缺的艺术品和奇石也是如此,这大概是审美心理学的规律吧。故王老说:“在我看来,自然物没有人为的完美性, 这正是它的一个优点,‘不完美’ 的自然既然能唤起创造审美意象的冲动,又没有也不会代替或限制我们发挥意象釗造的自由由。”主体通过对奇石的想象去自由的创造审美意象,这正是接受美学所说的由“文本”转化为“作品” 所期待的艺术过程和审美效果。 反之,如果奇石没有这个不完美所产生的优点,即不能通过刺激诱发欣赏者的自由想象或幻想去再创造,一看就完了,没有再三玩味的魅力,它的审价值也就很低 了。

当然这种自由联想、想象、幻 想能力,不是任何赏石者都具备、 都一样的。这里有高低、强弱之 别,雅俗、贫富之分。因此精神对象化程度是不同的、产生的意象是不同的、美丑效果不是同的。一座神女峰,有人想象为神女瑶姬舞袖,有人看成是楚王的梦中情人,有人看成是秀才看榜,有人看成是望夫的妇女,有人看成 救世的观音……这都是观赏者艺术素质的表现。因此,王老不断提醒赏石者要开拓历史文化知识面,要增加和提高艺术的鉴赏力, 要观察名山人川,使艺术素质深厚起来,联想和想象创造的意象才能丰富。“这样的能力与意象、 意境的创造和艺术家的‘胸有成 竹’的素养相一致。”

意象和意境一般人都认为是艺术作品的审美因素,奇石既然不是艺术品,何来意象和意境,岂非悖论?王老说,奇石的意象和意境不存在于奇石中,因为天然奇石不是人创造,它是赏石者的精神外化、对象化;是主体精神所创造的,不是奇石本身具有的。但如果奇石没有审美信息特征的触发也不可能使欣赏者产生意象与意境。这审美信息是什么呢?那就是书中不断提到的“动势”与“量 感”。书中有一段对话:

“客:你以前说天然雕塑,好像限于对那些动物或像人的石头给予肯定,例如“猴子观海”等等。

主:不,我主要是为了表达某些山石在形态方面的审美特征,例如:沉着而不呆板,稳定而含有延伸或扩张的趋势,以及静中见动等诉诸视觉的审美特征……

客:你的意思是说,不像什么动物或人的山石,不依靠形态、色彩或石质的特点,只要它形体具备动势的美,也有供审美的独立性吗?

主: ……动中见静,未动欲动的山体特征也就是所谓动势或动态的美。”

如果我的理解不错的话,王老是在说,美在生命的运动。不论是具象的或抽象的审美形态;是动物或人,是斑纹线条的组合,凡给人直观以气势飞动的、未动欲动的、给人延伸或扩张感的形、 纹、色,由于具有人的生命或类生命运动的趋势,它就是美的,能使人产生意象和意境。反之,僵硬、死板、静止、毫无生气的形、纹,则是不美的当然也就不会使精神外化为意象和意境了。

那么什么是“量感”呢?王老一再提起:在编写《美学概论》时,刘纲纪教授在镜泊湖火山口拾得并赠与他一块石头。王老称 赞它是“天然雕塑”。王老说,它 的美在于有“量感”。量感,就是 “随处都存向外鼓出的特征”, “相当于书法中颜体的丰硕美。” 王老十分喜爱这块天然雕塑的石 头,就因为它“仿佛每一部分都 有不甘受到完全压力的约束,总想有扩张的动势。” “正因为这些石头具备了富有魅力的量感,所以,它虽然不像什么人物或动物, 也是可贵的观赏对象。”而依我看来,这块镜泊湖的奇石之所以有量感,正因为它像正处于青春发育中,不甘压力而向外突出的女性雕塑。她的胸脯、腰肢、腿部都匀称、饱满,而且有一种自然、朴质、健壮、充满朝气动势。这或许是“精神上的人化,或人的精 神对象化”吧。

依据以上所说,是否可以理解:形、色、纹、质是奇石形式美的特征,而动势、量感和引起的意象和意境视作奇石内容美的特征 呢?

《石道因缘》是一部涉及奇石美与美感,内容十分丰富的著 作,我只不过介绍一二罢了。王老说:他出版此书的目的,是希望 “终有一天能够穿越探索石道的艰难,出现系统化、民族化为举世公认、名副其实的赏石美学。既可帮助赏石群众的审美能力的逐步提高,也有助于外国友人理解中国的赏石文化;更重要的是发展和壮大赏石文化。”我写这篇小文,只不过击鼓催花,让王老在 《石道因缘》中希望的奇石美学之花,早日竞相绽开!(本文石照 摘自王朝闻著《石道因缘》,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 一版)


热门文章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1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11 科普小知识
客服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