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大地国石 | 担保交易,退换无忧
登录 注册 客服电话:010-64180388 微信:gswxiaotai 关于我们
中国赏石文化发展历史(三)
发布时间:2016-08-18
第三章  先秦时期是中国赏石文化的形成时期。
石头成为审美对象,怪石成为贡品。    
4000多年前,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一一夏朝,标志着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诞生。夏朝的建立和青铜器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玉器的广泛应用和加工技术的全面提高,为赏石文化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夏朝划分九州,铸九鼎,产生文字,进入文明社会
《左传》:“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夏将全国划分为九州,设九牧以统治国民。夏王朝的奴隶制社会,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篇章,开创了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夏商周诸氏族相继崛起,先后完成了从部族到民族的发展,并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为汉民族文化的基础。而以汉民族为中心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又为传统中国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传“禹铸九鼎”,并把国家大事铸在上面。《汉书.郊祀志》:“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禹在九鼎的鼎面上,分别铭刻着天下九个州的山川草木、禽兽的图像。夏代青铜器的出现,说明人类已经跨人文明社会的门槛。洛阳二里头文化遗址被确认为夏王朝的都城遗址,二里头出土的青铜爵,是中国最早的青铜饮酒器,也是夏代使用铜器的最好例证。夏商周三代在科学文化、社会礼仪、发明文字、运用货币及艺术等方面,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功绩。在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兵器、礼器、生活用器、工具、车马具及数以万计刻有占卜记事的甲骨,文字数目达4000个以上。另以商王墓为例,修建十分豪华,四壁文彩斐然,并嵌以宝玉,其间还堆放着青铜、美玉、雕石等,一件件制作精美,都是艺术珍品。
在人类文明史上,每个社会形态的文明都必须借鉴和吸收以前社会形态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只有如此,社会方有新的创造和进步。赏石文化也是经过了这样的传承方式。赏石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逐渐形成的,起初重视实用性,渐渐发展到重视色彩、质地,进而发展成为装饰品和饰物,成为审美对象.原始人类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美丽的小石子作为装饰物,虽处于萌芽状态,但已成为赏石文化的早期行为。
第二节:神山灵石的神话传说
远古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自然山石、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的生动反映。它积淀了一定的历史真实,寄托着先民对宇宙奥秘的认识、理解和对自己命运的追求。它是集体创造的最初形态的原始文化意识,在文字出现后逐渐被记录下来,虽有一定的加工和附会,但仍能反映出朴素的原始风貌。
一、女娲补天、女娲石一一中国最古老、最理想的奇石
“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记述远古时代天有空缺不能周覆大地,女娲氏练五彩石,把天补全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女娲是中国神话中创造万物的女神,她创造了人类,是人类的女始祖。当天崩地裂,人类生存受到威胁吋,她又以大无畏的精神,练五彩石把残缺的天补起来,挽救了人类,后人因此把彩色异常之石叫做女娲石。《南康记》记述:“归美山山石红丹,赫若彩绘,峨峨秀上,切霄邻景,名曰女娲石。”女娲石同女娲一样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它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奇石,也是人间最理想的观赏石。曹雪芹先生以其丰富的想象和浪漫主义的手法,描述了女娲氏在青梗峰下遗留一块五彩石变成通灵宝玉,来到了人间,演出了一场“红楼梦”(《石头记》)。
二、昆仑神山仙境.中国园林中理想的环境模式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相应也有其理想的环境模式,昆仑山是中国人追求的神山仙境,它被描绘成无比高大奇特,拔地而起直上青天,是一可望而不可及的仙境,同时又被视为西王母居住之地,很多历史文献多有记载。先秦古书《山海经.海内经》:“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百神之所在。”《海内十州记》将昆仑山描写得富丽辉煌:“金台玉楼,相鲜如流精之阙光;碧玉之堂,琼华之室,紫翠丹房,锦云烛曰,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也,真官仙灵之所宗。”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则描绘了周穆王驾八骏渡沙漠,万里西游至昆仑,与西王母瑶池欢宴的盛况。这些神奇的神话传说,自然引起人们的极度憧憬。
三、灵石人格化被赋予生殖功能,启母石是大禹的生母石,是古老的风景名胜石
随着社会的进步,灵石由神秘化进而人格化,被人类崇拜祭祀。如关于“禹生于石”“启母石”的传说,就是原始灵石崇拜的写照,传说将灵石人格化并将石赋子母性的特征。石头具有生殖功能,是原始时代“万物有灵论”世界观导生出来的一种象征的观念。《淮南子.修务训》:“禹生于石”。<随巢子》:“禹产于昆石”。明确提出禹是昆石所生。在《遁甲开山图》中记述禹是其母女狄“得石子如珠,爱而吞之”,感石受孕而
生。二者都反映一个事实,禹因石而生,石是禹产生的根本。禹不仅生于石,而且还是社神。《淮南户.汜论篇》:“禹劳天下,死而为社”。认为禹是社神,是“名山川的主神”。《书.吕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
河南嵩山南坡有一巨石,高十余米,传为启母石。《辞源》:“古代神话谓禹娶涂山氏女生启,母化为石”。灵石非但有灵,还具有生育能力。大禹由灵石所生,“禹生于石”,而中国第一个王朝统治者夏启,也是石头所生,“石破北方而生启”,夏启之母涂山氏也由人变成石头,而石头又生了启。禹、夏启、涂山氏三人的生存均与石头息息相关,组成一个由灵石衍生出来的家庭,最典型最生动地反映出夏代对灵石的敬仰和神化。人和石具有不解之缘,人类的祖先是石头所生,那么人类也就成了灵石的后代,从远古就结合在一起,所以对石头的信仰和崇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对灵石崇拜的礼俗也应运而生。这一切为中国赏石文化的产生,从实践和理论上都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三节:赏石文化与灵石的祟拜、石头公、石神、石头皇帝
灵石崇拜与大山崇拜几乎同时发生,互有叠压现象,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灵石由神秘化进而人格化。考古发现,云南元谋人已开始用石块作为随葬品。
石,大者为山,小者为石,石是山的浓缩和升华。《物理论》:“土之精为石。石,气之核也。”在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思想支配下,山是有灵性的,石为山之局部当然也有灵性,就出现了灵石。在内蒙古乌拉特中
旗,有一处被称为狩猎图的岩画,画中间一巨石耸立,两边安放着小岩石。这是氏族部落崇拜灵石的宗教场所。
石为自然生成之物,虽世间沧海桑田,天苍地老变化无常,而石头巍然屹立、坚硬、耐久不变。人类认为石头有灵,从而产生了敬仰心理,产生了石崇拜和有关石头的传说。
石祖崇拜是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一种原始信仰,它起源于远古时代,但影响颇深,至今有些民族和地区依然保留着原始崇拜的遗俗。石祖是一种崇拜形态,一般将石柱、石塔、石洞、孤立石等作为性器官的象征,成为崇礼和膜拜的对象。
灵石信仰是自然崇拜的一种形式,虽然历经社会动荡和不同民族习俗及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形式发生变化,同时也加上不同时代的印记,但人们的崇敬心态还是一脉相承,并演变成对灵石的各式崇拜、众多礼拜仪式和遗俗。《悉尼先驱晨报》1993年6月25日报道,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现一个不为人知的部落,仍处在石器时代,这个部落把一块大石头当神来崇拜。朝鲜仁王山上有阴阳石,又称夫妻石,即男根石和女根石。
白族,洱源县兔坪山山上有五间石屋,每间内供放着一块巨石,称“石头皇帝”.羌族人特别崇拜白石,白石是羌人社祖拜祭的神石。高山族部落供奉神石,称“石头公”。
第四节:三代时期赏石文化的物证一一出土石器、玉器、雨花石
三代时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物,为中国赏石文化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证,弥补了先秦文献记载之不足。如河南二里头文化(距今3500—3600年)遗址出土镶嵌绿松石铜牌,制作精美,镶嵌技术熟练,是件艺术精品。1955年在南京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出土大量磨制精细的石器工具,如石铲、石斧和石刀等。除石器以外,还出土有玉器、玛瑙与绿松石等装饰品,说明绿松石、玛瑙已被广泛运用。南京发掘出76枚天然花石子(即雨花石),分别被随葬在许多墓葬中,每个墓中放l一3枚雨花石子不等,有的雨花石子出自死者口中。这是已知关于雨花石文化的最早实证,证明在新石器晚期的夏商时代,赏石文化已初步形成。玉器时代是石器时代的进步发展,是石头制作技术和石头应用的全面总结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光辉的玉石文化。玉器时代又是赏石文化的启始,并为赏石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全套的技术。
妇好为商王武丁之妻,其墓位于安阳小屯,1976年出土大量文物,仅铜器、石器、玉器、骨器、陶器等多达1928件。尤其玉器品类繁多,玉器制造精美绝伦,集古玉器艺术之大成,象牙杯通体雕刻,并镶嵌有绿松石,是古代雕刻与镶嵌精品,同时已出现了专门从事玉器生产的人员一一王人。
第五节:中国最早有关赏石文化的记载一一“铅松怪石”,“泅水浮磬”
先秦古书《尚书》是现存最早的关于古吋典章文献的汇编,其中保留了商及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大约成书于周秦之际(约公元前770一前476年)。《尚书.禹贡》篇中把当时中国分为九州,记述各区域的山川分布、大交通、物产状况以及贡赋等级等,保存了我国古代的重要地理资料。怪石在典籍中的最早记载应推《尚书》,其中列举九州上贡的物品,青州有“铅松怪石”,徐州为“泅水浮磐”。在《尚书译注》中王世舜称怪石为“怪异,美好如玉的石头”,产自泰山。《尚书.禹贡》:“岱丝、桌铅、怪石”。《名物大典》上“泗水浮磐”即磐石。孔安国《尚书.传》:“泗水涯水中见石,可以为磐”。《枸椽篇》:“泅水之滨多美石”。战国齐国孟尝君“以币求之”,以美石分给“诸庙以为磬”。磬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打击乐器之一,起源于石器时代,起初是一种能发声的石制工具或石块,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逐渐演化成磐的早期雏型。磐在远古时期也称作“石”或“呜球”,《尔雅,释乐》:“大磐谓之馨。”即“球”字。《尚书.益稷》:“戛击鸣球”“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记述先人们化装后模仿自然界各种鸟兽的形象和动作在击石拊石的节奏声中,“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追逐嬉戏的生动场面。
《诗经》(公元前六世纪,周代)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不仅在文学艺术,而且在赏石文化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诗经》记述了先人对美石的歌颂和以石为信物、以石为礼品相互赠送的情景。《诗经.齐风》:“尚之以琼华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琼华、琼莹都是指美石,记述齐国新娘出嫁,要在婚礼上赠送新郎美石为信物。秦国士子交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琼瑶也是美石,已作为士子之间的礼品。《诗经.栖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以石托物明志。
《山海经》是一部古代神话总汇,非一时之作。从其内容推论,有的认为记述仰韶文化状态的神话(距今5000一.7000年)。书中记述先秦时代华夏美石、奇石、采石、文石、泰山玉石、乐石、蚨石、冷石等石种,同时还大量记述了各地山神。
一、中国古代最具影响的石迷一一阚子
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石迷,亦可称为奇石收藏家,当属“阚子”。相传阚子得燕石于梧台。梧台,即梧宫之台,故址在山东临淄(齐国故都)西北。阚子得石后十分珍惜,秘藏起来,不轻易示人。《太平御览》中作了较详细的记述,宋人得一块燕石,视为珍宝,便用帛包了十层,放在一个里外有十层的华美箱子里。由于审美观点不同,同一燕石出现了不同评价,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此燕石也,与瓦甓不殊”弃之如粪土。而阚子虽被讥讽,但矢志不改,“藏之愈固,守之弥坚”,真石迷也。通过这亦庄亦谐的故事,说明先秦时代不仅以怪石作为贡品,而且民间已有怪石的收藏活动。
二、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奇石一一和氏璧
和氏壁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奇宝,《史记》称“天下所共传宝也”,历史上前后辗转相传达1700年之久,无论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可称谓奇迹。据《战国策》记述,中国历史上有四宝名器,“周有砥厄,宋有结缘,梁有悬黎,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壁。韩非子(约公元前280一前233年)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他在《韩非子.和氏》中记述了和氏璧的传奇历史。春秋时期,楚国有叫卞和的釆玉人,在楚山(今灵宝县,又称荆山)采到一块璞玉(就是未加工的宝石,亦可称为赏石),先后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但二人均无识宝之慧眼和容人之胸怀,反而轻信小人之言,颠倒是非。卞和被诬为欺君,砍去了双脚。但他不屈不挠,当楚文王即位时再度献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玉人理璞而得宝石,遂命名为和氏壁。韩非子认为和氏璧之珍贵,是由其本质特征所决定的,贵在天然,“和氏之壁不饰于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
一块宝石历三位君王,废卞和二足方被人认识和接受,它的出世可称为世界之奇,同时和氏壁也触发了众多历史事件。如秦王愿以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壁,导演了蔺相如“完壁归赵”的故事。公元前222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得和氏壁。命玉工孙寿将丞相李斯手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镌刻壁上,始成国玺,并雕成“方四寸兽纽,上交五蟠螭”。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得之成为传国之宝。《录异记》:“岁星之精,坠入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和氏壁是块宝石还是块玉石自古说法不一,据近代学者分析,有的认为是蜡长石,有的认为是月光石,尽管不能定论,这历史之谜有待于人们探讨研究,但是2400年前和氏壁的出现,对于宝石、玉石和赏石文化的认识和应用,无疑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对后代的赏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六节:山水比德,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历史的长河中,道与儒对中国赏石文化具有深远影响。道家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和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都可归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天即大自然,人们由畏天到敬天,进而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山水比德学说是早期的山水美学思想。对自然山水的崇拜,孕育了我国早期的美学思想,借山比君子之德,借水比智士仁人,将山和水的某些自然特征和规律性比作仁智者的优良品德,自然山水被人格化。孔夫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比德说,就是基于山水之美与人的品德视为同一美德,彼此可以相比、相视、相互交流,融为一体,赋予无知觉的自然山水以某种人的品格。《礼记》君子比德于玉:“望之温润,近之栗理,声近徐而闻远,折而不挠,阙而不刿,有瑕必示于外是以贵之”。君子比德思想盛行于春秋战国期间,表现出人们从自然界获得美的感受,同时大自然的形象特征又与人的高尚品德相类似。基于“人化自然”的哲理,更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第七节:中国园林起源于先秦。
中国赏石文化最早在园林中实践,苑内筑丘、设台,布置山石。
中国园林最初叫囿,起源于殷商。囿最初是帝王奴隶主放养禽兽以供畋猎取乐和欣赏自然界动物生活的一个审美享乐场所。先秦由于经济的发展,生产资料有了剩余,猎取的一些动物,能成活的,便圈围起来人工饲养,以后随范围扩大和种类的增多,渐渐发展成为园林的雏形。《史记.殷本记》:“(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韧宮室,益广沙立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乐戏于沙丘。”
春秋之际,各国王侯为娱乐享受,竞相经营宫苑,争奇斗胜.吴王夫差筑“姑苏台”,《说苑》:“楚庄王筑层台延石千重,延壤百里。”足见当时园林已初具规模,并且院内有地形起伏变化和山石、奇物、鸟兽、层台等。
总之,三代时期人们对山水的审美,是起源于山水自然崇拜和人与自然的实践和认识,自然审美则是人们对自然的一种高尚的精神文化需求。赏石文化具有可视、可听、可触、可乐多种艺术性能。人可与山石为伍,以石为乐,它又是一种跨越多门类、多学科的综合艺术,与文学、历史、哲学、绘画、考古、地理、地址、园林等姊妹艺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与当时的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社会历史直接相关。所以说,赏石艺术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财富;赏石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它的形成和发展,也必然受经济基础和科学文化诸多因素的制约。
先秦时代,由于奴隶制国家的建立,经济发达,科学进步,为赏石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经济基础和科学实践。神奇的神话传说为赏石文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鉴赏理论。同时,出现最早的赏石文字记载、最早的石迷、最具神话色彩的奇石一一和氏壁、出土最早的雨花石,以及精美绝伦的玉器、绿松石、美石和神奇的启母石、女娲石等,都雄辩地证明,三代时期是中国赏石文化的形成时期。

热门文章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1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11 科普小知识
客服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