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大地国石 | 担保交易,退换无忧
登录 注册 客服电话:010-64180388 微信:gswxiaotai 关于我们
肉石鉴评标准和鉴赏要点
发布时间:2016-01-25     编辑:于瑞军     来源:中国观赏石协会

这几年,国内赏玩收藏肉形石的人越来越多。为此,探讨、拟定、交流、统一肉形石的鉴评标准,日益显得迫切而重要。现就肉形石欣赏要点及鉴评标准谈几点个人的看法和建议,以管窥之见贻笑于方家同仁,意在抛砖引玉。

一、研究“肉形石鉴评标准”的意义

    1、添补边缘种类观赏石鉴评的空白。2007年9月国土资源部颁布的《观赏石鉴评标准》(以下简称“行业标准”或“H标准”)将观赏石分为五类,造型石、图纹石、矿物晶体、化石和特种石(以下简称H五类)。2014年2月中国观赏石协会在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又通过了新的《观赏石鉴评标准》(国标报批稿,以下简称“G标准”),将观赏石分为岩石类观赏石、矿物晶体、化石、陨石、特种石(以下简称G五类)。但这两个标准与鉴评工作的实际需要还有一些差距与脱节。我国地大物博,观赏石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特色各异。有些奇石呈现出多个类别观赏石的特征。如灵璧纹石的精品,有的既有造型石的形状,也有图纹石的纹理,还有质色石味道。不论是“H五类”的分类办法,还是“G五类”的划分办法,都是在宏观角度上去指导鉴赏,难以准确地与地区具体的石种对应。这就使观赏石的类别区分过程中,呈现出一种“边缘化”的现象。肉形石同样也如此,不论是按造型石还是按图纹石的标准对其鉴评,都有局限性。在其造型物状具象肉的同时,其皮、膘、肉分明的层次纹理更具有图纹石的特征(如图1)。


所以,对于这些同时具有两个以上石种特征的边缘类石种,建议应该在G标的大框架之下,根据具体情况,研究制定相应的鉴评标准。
    2、助推石展石市的健康规范发展。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石展中,随着“赏食”——赏石文化的发展,奇石宴频频亮相各地展会(如图2)。北有“满汉全席”,南有“华夏盛宴”。其它各种名目的石头宴也层出不穷。俗话说:“无鱼不成席,没肉难成宴”。肉形石当之无愧地成为各类“全席”、“盛宴”的主角。与此同时,也有不少肉形石是单独送展的。但各地石展中多是针对主流参展石鉴评,对肉形石的鉴评标准不够具体,更谈不上鉴评标准一致趋同的共识。因为缺乏公开统一的鉴评标准,对同一块肉石,往往二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市场上则表现为肉石价格的紊乱,不利于市场的规范发展。


3、指导石友少走弯路。在现实中,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个别石友偏爱本地的肉石品种,总觉得自己家乡的肉石好,外地的肉石都是次劣品。对本地的肉石褒扬有余捧艮有加,对外地的肉石则不屑一顾。其实,各地的肉形石都各有千秋,各有自身的特点和特色,并无明显的高下优劣之分。真正但能够让大家公认的、品相一流精品(如图3),相对来说都很珍稀,也很难得。
笔者认识一个石友,因对肉形石的鉴赏要点缺乏必要的认知和了解,刚刚入门就花大价钱买了块品相很一般的肉石,后悔莫及,发誓从此不再玩石头。结果把赏心悦目的“玩石”闹成了添堵败兴的怄心事。


二、肉形石鉴评的应该遵循的原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就不可能拿出一个让大多数人广为接受的方案。笔者认为,探索拟定以肉形石为主题石种的鉴评标准,应该考虑到的要素会有很多。但从宏观上考虑,应该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以部颁标准为依据。 2007年9月14日国土资源部颁布了《中国观赏石鉴评标准》,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专门针对观赏石提出的全国统一的鉴评标准。该《标准》对观赏石的概念和分类、鉴评要素、分值权重等基础性的问题作了明确规定,统一了全国各地的奇石鉴评工作,解决了多年来观赏石鉴评实践中众说纷纭、标准不一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这里面凝聚了很多学者专家的心血和智慧。其重要意义相当于《宪法》在法律框架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正如国家在制定其它专业性法律时必须以不违背母法——《宪法》精神的为前提一样,我们在制定其它任何种类的观赏石鉴评标准时,必须都要以部颁标准为依据,在部颁标准的框架内进行。决不能绕开赏石界普遍公认的标准,另起炉灶重搞一套。如果说非要那样搞,广大石友不认可,实际上也行不通。



    但勿庸讳言,任何法规政策、制度标准,都需要在实践摸索中不断地调整、充实、完善。2014年年初中国观赏石协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通过了G《标准》的报批稿。G《标准》对观赏石的概念分类、鉴评要素、分值权重等进行重新调整。特别是将岩石类观赏石的鉴评分为“自然要素(60分)”和“人文要素(40分)”两个部分。笔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个人认为这是非常科学的。所以笔者在草拟“肉形石鉴评标准”时,是以G《标准》为依据的。



    2、以审美规律为指导。当代美学家王朝闻在其《石道因缘》中所讲的:“因为每个人的审美经验不同,爱好也有习惯性,这些审美个体对石美的爱,必然会出现着重点不同的选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为此,研究观赏石鉴评标准的过程,实质上是探讨观赏者(审美主体)和观赏石(审美客体)之间审美规律的过程,目的是要从众多的个体审美体验中找出大家普遍认同的审美共识。笔者认为,在鉴评肉形石时同样如此,要从审美实践出发,充分考虑美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内容。
一是自然美。西方美学家赫尔德认为:“任何自然的物品都有自身的美。”我国古代美学家也持同样的观点。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叶燮在其代表作《原诗》中说:“凡物之美者,盈天地之间皆是也。”自然美在于事物本身的属性,如形状、颜色、体积、以及对称、和谐等。肉形石的自然美,除了符合G《标准》在质、形、色、纹方面的共性要求之外,还有特殊的审美取向,主要体现在视觉和味觉方面。如圆润要好于僵直(如图4,图5)、规整要好于畸形、殷红要好于灰暗、焦黄要好于黑绿、熟软要好于生硬、绵烂要好于塞牙等等。所以,在肉形石的鉴评实践中,既要考虑其天然要素的普遍性,又要考虑其特殊性。




二是社会美。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论是地方菜系还是特色菜品,都渗透着丰富的审美意象。如长江上游盆地文化孕育的川菜,具有麻辣香浓、味多醇厚的特征以及平民宴席质朴丰盛的浓重色彩;长江下游商埠文化浸润的淮扬菜,清鲜微甜的口味,有别于鱼米之乡和江南园林的纤细风韵,具有文人点染的诗情画意;岭南珠江流域推崇的粤菜,生脆鲜活、用料奇特,飘逸着淡淡的海水咸味和浓郁的热带风情;而北方菜的格调,则像雄浑而下的黄河,敦厚纯朴,堂堂正正而不走偏锋,有着礼仪之邦庄重大方的气质。同样,有很多地方名菜也同样洋溢的生活情趣和很浓的审美气息。如过去鲁西运河两岸传统名菜“炖烂跨蹄”即烧肘子(如图6)


    在《金瓶梅》41回中这样写道:“上了汤饭,厨役上了一道水晶烧鹅,月娘赏了二钱银子;第二道是炖烂跨蹄,月娘又赏了一钱银子......”这种上大菜给赏钱的风俗,现在山东省阳谷、临清一带仍然保留着。厨师烧好后,须亲自端盘上桌。至席前,面对主宾说几句谦虚话,手托盘子,但不放下。此时主宾便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郑重地放在盘子上,说几句道谢的话,并敬厨师一杯酒。厨师一手接杯痛快地喝干后,仍托盘回来,将整个肘子用刀切好,重新装盘,由别人再端上桌去。这是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民俗画面!一个“烧肘子”承载了若干时代的风俗习惯。所以我们在肉形石鉴评时,对题名、传承、配座纹饰等人文要素要有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分值权重上给予合理的安排。这是提升观赏石文化品位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三是功能美。这是技术美学范畴的一个概念。北京大学教授叶郎在其著作《美学原理》中指出,“产品的功能不仅要适应人的物质需求,而且要适应人的精神需求。适应人的物质需求是产品的使用价值,适应人的精神需求的是产品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人类的饮食在解决生存底线温饱之后,便开始有了美食的追求,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日常生活中很多食物在解决饥饿感的同时,也给予人们以美感的精神享受。《吕氏春秋.本味篇》对烹制美味佳肴有这样的记载:“凡味之本,水为最始。去腥除膻,无失其理。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这个标准放到今天,也是令人称道羡艳的。我们在品味佳肴之美的时候,不光是舌头的感觉,从视觉、到嗅觉、触觉等感官的体验全部被调动起来了(如图7)。这种感觉,既有生理感官上的体验和满足,又有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感官的感觉越丰富,相应的体验越满足。为什么现在搞烹饪比赛时要按“色、香、味、形、皿”五个要素来评判,而不是只考虑“味”一个因素,就是这个道理。这个审美规律运用到我们肉形石鉴实践中,就是熟肉要好于鲜肉、鲜肉要好于霉肉、红烧要好于清蒸、清蒸要好于白酌......但在肉形石的鉴评实践中,石头本身是没任何“气味”的,正是味觉和嗅觉实际上的不存在,为此对这两个审美要素的评判,就要通过鉴评者生活经验的“移情作用”来完成。
    3、以典型肉石为代表。石相生万物。我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肉类多种多样,如猪肉、牛肉、羊肉等等。与此相对应,观赏石里具象各种肉类的石头也应有尽有。这不是妄加推测,是笔者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肉形石的多样性,给统一鉴评标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怎么办呢?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有个命题,即“共性寓于个性之中”。通过“解剖麻雀”,深入研究具体典型,然后从中找出事物的规律性的东西。在众多的肉形石中,哪个类别的肉形石最具在代表性呢?笔者通过对比鉴赏认为,猪肉石最具代表性。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猪肉石目前在肉形石的赏玩中的居主导地位。目前全国各地玩肉石的很多,但大部分是以玩猪肉石为主。这是因为各地很多种类奇石中都有猪肉的象形石,如浙江的黄蜡石、内蒙古的戈壁玛瑙、广西的彩霞石、南京的雨花石(如图8)、新疆的壁玉等等。肉形石资源丰富,各具特色,市场上量很大。另外,猪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司空见惯的肉类。我国13亿人口,除4700万穆斯林和佛教信众外,大部分都喜欢食用猪肉。民间就有“亲不过姑舅、香不过猪肉”的说法。爱乌及屋,猪肉石之所以是广大石友赏玩的主流石种,这也是原因之一。



    第二,猪肉石的审美要素最为齐全。我们生活中经常食用的畜禽肉类,不论是物状造型、层次肌理,还是色彩对比、生熟变化等方面,其它肉类都和猪肉不能相比。仅层次肌理这一项,猪肉就有皮、膘、肉、骨、毛(孔)五要素(如图3)。其它肉类,如牛、羊肉虽然也有这些,但其特征不明显。牛、羊毛细如毫发,其根部毛孔的棕眼,人的肉眼是难以看见的。猪毛则比较粗硬,而且是一个毛孔长三根毛,所以猪皮的毛孔比较大,看上去比较粗糙(如图9)。按照具象的标准鉴评,肉皮的毛孔棕眼是猪肉石的一个重要特征。另外,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牛肉和羊肉,基本是不带皮的。所以在鉴评牛羊肉时,可以不考虑皮和毛孔的因素。
第三,猪肉及猪肉石的文化源远流长。《礼记.内则》中记载:“凡会膳食之宜,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菰。”豕即猪。宋朝大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写过赞美猪肉的诗《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我国的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专门陈列着以苏东坡名字肉形石——东坡肉(图10),并作为镇院之宝。观赏石登大雅之堂,跻身于世界顶级艺术殿堂并占有一席之地的,目前来看,只有猪肉石。这也是很多石友追捧猪肉石的原因之一。





三、肉形石鉴评要点及鉴评标准

依据G《标准》,岩石类观赏石的鉴评内容分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两个部分,即自然要素(60分)和人文要素占(40分)。这种鉴评内容的组成和分值权重的比例安排,是科学合理的。肉形石属于岩石类观赏石,其鉴评原则和方法要在这个框架内进行。但具体的鉴评要点及分值权重,应在此基础上,结合肉形石的特点及广大石友的审美取向、以及市场价格等要素,从实际出发进行合理的调整。具体分述如下:


(一)关于肉形石自然要素的鉴评要点及分值(共60分)。
建议作这样的安排:质地20分,层次10分,形状10分,颜色10分,比例10分。

1、质地(20分)。肉形石档次的高低,质地是个最主要的指标。前文已经谈到,全国各地的很多石种中都有具象肉类的观赏石,如玛瑙、蜡石、碧玉、黄龙玉、雨花石、大化石、彩霞石、方解石、矿晶等。但在市场上,因质地的不同,价格差异十分悬殊。从化学成分来讲,目前市场上的肉形石,主要有两类,即硅质和钙质类岩石。广大石友喜爱追求的是比较坚硬、致密、耐磨、手感细腻润滑、搞腐蚀性强的硅质岩类肉形石。这类肉石品相好的,价格都在万元以上。而对于碳酸钙类易磨损、易溶蚀的肉形石则不感兴趣。如彩霞石猪肉石(图11),就属于碳酸盐类观赏石,颜色、层次都很好,品相也很漂亮,在市场上经常见到,价格也很便宜,几百块钱一块。真正的行家一般是不会收藏的。为了便于操作,这个要素的鉴评上,建议把握这样一个原则,硅质岩类的,给20分;钙质岩类的,给5分。



2、形状(10分)。依据《中国观赏石概论》(寿嘉华主编),观赏石的形状主要分为具象、意象、抽象三个类型和层次。笔者认为所谓肉形石,是指体现以猪、牛、羊三畜为特征的自然天成的荤食类观赏石。外形一眼看上去就“是”肉的奇石,其概念是具象类观赏石的概念。如果该石有点像肉、或者是有点肉的意思,这类石头太多太滥了,只能说是和肉石沾点边儿,不宜纳入肉形石鉴评的范围。所以关于肉形石形状的鉴评,只限于是具象类的肉形石。在这个前提下,笔者认为肉形石的形状可分为四个级别:弧形、方正、平直、随形。
弧形,即造型上有弧度、有曲线,看上去有弹性、有张力、有动感,如肘子、蹄髈、臀肉、元宝肉(图4)等。达到这个标准的给10分。
方正,即造型规整、边角分明、平稳端庄,宛如人工刀切一般,如方块肉(图7)、红烧肉、东坡肉、扣肉等。符合这些特点的,给7分。
平直,即平板状条状造型,边缘线条流畅、规整分明,有刀痕迹。如通脊肉、五花肉、胸脯肉等。符合这个标准的,给4分。
随形,即不规则形状,甚至是畸形的,或有残有裂,如雪花肉(图12)、猪头肉(图13)等。这种形状的,在肉形石里是大多数。从审美的角度看,品相较差,给人的感觉是生硬脏乱,可以给1 分。
    3、层次(10分)。猪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层次分明,皮、膘、肉界限清楚。牛羊肉和其它肉类的脂肪和肌肉是交织混缠在一起的(如图14), 没有明显的区分。这也是玩猪肉石难度大的原因之一。另外,完整猪肉的外观有皮、膘、肉、骨、毛五个要素,这也是其它肉类在视角上不常具备的。这五个要素,每个给2分,少一个扣减2分。鉴评实践中,“骨”的表现形式有骨头、骨棒(图15)、骨茬儿。“毛”的表现形式有毛孔、毛根、毛茬儿。笔者就收藏有一块毛茬儿特征明显的肉石(图9)。另外,鉴赏实践中还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就是皮膘肉层次混乱,肉石的物相层次顺序表现为肉、膘、皮(图16)或膘、皮、肉等。如出现这种情况,为便于操作,一律扣减5分。

4、颜色(10分)。这是鉴评者对于肉形石的色相在视觉感官方面的审美体验。
肉皮部分(4分),通常熟肉呈红润焦黄、生肉则表现为生白鲜嫩(图17)。这两点都是难度较大的表征。符合这个色相的,给4分;达不到这个标准的,给1分。肉膘部分(3分),即脂肪层,以洁白细腻为佳,符合这个色相的,给3分;达不到这个标准的,给1分。
肉质部分(3分),生肉和熟肉表现不同,生为鲜红、熟为暗红。符合这个色相的,给3分;达不到这个标准的,给1分。
5、比例(10分)。这个要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体量大小的比例,二是要素层次薄厚的比例。鉴评中分值权重建议各占5分。
体量比例(5分)。依据生活的习惯,生肉石的长宽高的最大值应为10公分以上。达到这个标准的,给5分;达不到的给2分。熟肉石的长宽高的最大值应为5公分以上。达到这个标准的,给5分;达不到的给2分。

层次比例(5分)。笔者多次到市场上实物测量,不论哪个部位的猪肉,猪皮的厚度基本在3毫米左右。膘(肥肉)和肉(瘦肉)则因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一般都在15至毫米以上。这个要素的鉴评,不能根据几何数据来进行,应该从其规律特征来把握。为了便于鉴评,在鉴评实践中把握这样一个原则即可,从薄厚的比例来看,肉皮小于肥膘,肥肉要小于瘦肉(如图1)。符合这个特征的,给5分;达不到的给2分。



(二)关于肉形石人文要素的鉴评及分值(共40分):
建议作这样的安排:题名10分,配座10分,韵味10分,传承10分。

1、题名(10分),要求科学准确、形象生动。一是准确的原则,主要是适用于生肉,要符合动物解剖学规范名称。猪肉规范名称,通常按不同的部位区分,有里脊肉、通脊肉,后腿肉、前腿肉、五花肉、血脖肉,胸脯肉,前肘、后肘。猪前肘也称为蹄髈。对肉石的题名应参照这些规范名称,不应以“猪肉”一词统称或混称。二形象生动原则,主要适用于熟肉,要反映饮食文化品位,贴近地方风俗习惯。如东北菜中的“天篷下凡”、河北的“柴沟堡熏肉”,皖菜中的“酒醉白肉”、宁波的“剥皮大烤”、烟台的“坛子肉”、杭州的“方块肉”等,都有很浓厚文化背景。事实上我们也经常能遇到与此形状相似的肉形石。如果说在题名上融入这些文化因素,对观赏石的品位提升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鉴评实践中,凡是符合这两个原则的题名,均可给10分;凡是有悖于这两个原则的题名,或出现后面的情况,都应该扣减一半分值,统一为5分。
2、配座(10分)。重点考虑的要素有三个:底座材质、大小比例、造型纹饰。
材质(4分):底座常用的有三种,金属座、木质座和瓷器。从中国传统审美观点来看,“金玉良缘”为上,“木石情缘”次之。而瓷器则和石头都属阴阳五行中的“土”,是相生相克的。事实上也是如此,瓷器与石头相碰,不是瓷器碎就是石头破。所以用瓷器做底座,需要格外小心。这种方式配座的,其实是机械照搬生活中瓷盘瓷碗盛肉的作法,弃雅媚俗,是懒汉办法(图18)。为此这三个要素的分值建议这样安排:金属座(4分),木头座(3分),瓷器(1分)。
大小比例(3分),按黄金分割率的要求,底座高的尺寸应该在肉石的1/3左右);长和宽则以视觉协调为宜,既不能臃肿笨拙,也不能瘦弱轻飘,更不能对肉石的精彩处掩饰遮挡。达不到这个水平的,给1分的基础分。
    纹饰工艺(3分):器皿造型及辅助性纹饰,器皿以沉稳大方、得体适态为佳(2 分);纹饰和工艺水平,有工艺较好的,给1分,没有不给分。(如图19),红烧肉石的黄金底座用的是“花丝镶嵌”的工艺,当年是皇宫里造办处的技术,现已经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类似这种很有工艺特色的底座,多给1分是完全应该的。具体到鉴评实践中,素面的给2分;有工的,给3分。

3、韵味(10分):观赏石的意韵,在鉴评时通常是用沧桑古朴、雄伟险峻、空灵飘逸、明快脱俗、格调高雅等词语来来表述的。但这些词语对于肉形石的鉴评,显然是不恰当的。肉形石的韵味,还是要依据现实生活中味觉和视觉的感受来评定。笔者认为,肉形石韵味可分四个级别,香糯(10分)、生鲜(7分)、生硬(4分)、霉变(1分)。下面逐一说明:



香糯:我们日常生活中,上好的熟肉,肥不腻口、瘦不塞牙,肉皮看上去有胶质感,给人的感觉是香气扑鼻、糯软酥烂,令人垂涎欲滴。其美感不仅仅是视觉,还有嗅觉和味觉方面的享受,图18等。肉石作为石质天然艺术品,其表现力如果达到这个水平,那当之无愧是上品,是任何级别的生肉都无法与之相比拟的。为此,这个级别的肉石,这个要素鉴评则应该给10分。笔者曾经在事先未说明的情况下,到饭店放在饭桌上,服务员看到后主动提出来给拿到后厨切一下。这块肉石可以说是鬼斧神工,以假乱真。
生鲜:这种猪肉的特点是肉皮水分大、新鲜有弹性,无血丝、血斑;脂肪层洁白细腻,薄厚均匀。其肉质部分较之熟肉更加红润(如图17 )。肉石具像到这个程度的,应该也珍品。但其与香糯级的相比,还是稍逊一筹,按3分为一个递减单位,可以给7分。

生硬:这种肉石,虽然看上去像肉,但一眼便知是石头。其特点是生、硬、冷、干。视觉上肉的成分少、石头的成分多,也就是通常说的“石性”重。这种肉石,在肉形石里占多数。大部分石友玩的都是这类东西(如图20)。按3分为一个递减单位的原则,可以给4分。



霉质:这类肉石的特点是层次模糊不清,肉质部分灰暗发黑,看上去很脏。比较典型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东坡肉石。这类肉石。韵味因素可只给1分。

4、传承:传承是传递与承接的流转历史。每一块石头,只要不是亲自从野外捡来的,都有传承。在当今的赏石界,谈到传承,一般是指是古石,即有历史人文内涵和典故的,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东坡肉石。这是特例,是特种石,在我们的鉴评实践属于凤毛麟角,很少遇到。所以我们在鉴评这个要素时,应该考虑的不是这种情况,而是肉石的社会文化因素及其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定位就是明天的标杆。所以我们应该把观赏石现实的艺术品位、知名度及社会价值放到传承的高度来看待,这有利于赏石文化的发扬光大。在肉形石的鉴评中,通常考虑的情况,一是曾经为社会发挥过积极功能,有特殊贡献的石头。如笔者收藏的红烧肉石(图19),曾经吸引了台湾地区很多官员和学者前来参观交流,被誉为台北故宫东坡肉的 “姊妹石”,昭示了中华文化同根同源的骨肉深情。二是具有社会公认的是在赏石界有一定知名度的。有些石友的肉石品相很好,即使没有参加过大型石展,但在媒体刊物上介绍过,有籍可考,有过名家赏析点评史,圈子里知名度很高,仍然可按有传承因素的来考虑。三是在国内有影响的石展中获得过奖项的。上述这三点,不论是独具还是兼有,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和珍稀及难易程度,建议分值权重依次为:功石10分,名石7分,奖石4分。如果说和上面的3条中的任何1条都不沾边,不论是买来的还是相互赠送的,一律给1分的基础分。

按:肉形石的鉴赏要点和鉴评标准是我多年来关注、琢磨的一个课题。为此我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相关学科资料的查询工作。在此基础上,斗胆搞出了《刍议》这样一个文稿。在此文草拟过程中,同时得到了中国观赏石协会专家王纪民、清华大学教授温庆博、上海观赏石协会副会长俞莹等人的指导与支持。但因笔者水平所限,文中的一些观点难免有失偏颇。期望借“爱石日”活动之机,抛砖引玉,聆听赏石界专家老师和各位同仁的真知灼见,之后一并吸纳继续完善这个课题。(此文已经刊发于《中国赏石》2014年第5期。《鉴石》杂志2014年第6期)



热门文章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1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 科普小知识11 科普小知识
客服在线